《妙音集》出版書目內容簡介
妙音集10《修心日光論》
修心法要的清淨傳承可遠溯至佛,由此無間傳持直到阿底峽尊者。尊者晚年赴藏,將此法門秘傳噶當諸師,後由菩薩伽喀瓦造《修心七義論》予以普傳。《七義論》以七義主說二菩提心的修法,在西藏,其講說、傳習、弘揚、修持的傳承頗廣,歷代各派祖師都有注解,《修心日光論》即為其一。
《修心日光論》作者虛空祥尊者,是宗喀巴大師的親炙弟子,稟承大師的教誨與法要,具足清淨師承和教傳教授。綜觀《修心日光論》,內涵全備,次第井然,且依教理要言不繁地詮釋、安立大乘道體與修次,闡發二菩提心的修學之理尤為鞭辟入理,精要獨到,不僅集攝了三藏法義,令人易於正見佛法深義,而且句句法語堪為修行指導,能令結合實修調心,誠然值得一讀。
妙音集11《現觀莊嚴論》綱要——八事七十義講記
《現觀莊嚴論》綱要--八事七十義,是抉擇《般若經》的要義與意趣的主要方便。《般若經》的能詮文詞、所詮文義皆極殊勝,佛說《般若經》而宣說般若教義,即由所說般若之義而安立為《般若經》的名言。
因為現觀教義極其深廣,所闡述的內容與修學的次第幾乎都是菩薩道、菩薩行以及菩薩果德,對於此諸入道行者乃至諸聖者功德及其修學之理,觀待而言,我們確實難以立刻相應、或者速疾生起修證功德的;儘管如此,為了令心續安立大乘法習,生生得以增上,並能廣學現觀教授,所以先行了知八事七十義的定義、分類及界限等要義,實屬必要。如果尚未略知學習《現觀莊嚴論》綱要--八事七十義的教義,而就直接趣入學習《現觀莊嚴論》等大論的廣釋,則等同於瞎子摸象,有見樹不見林之虞。
妙音集13《菩提道次第廣論》〈奢摩他〉章淺釋
雖然當今開示修習奢摩他之理的教授為數不少,這些教授確實也深具要義,彌足珍貴;但不可否認的,總的對於志願修學諸菩薩行中的靜慮度之理、以及個別上對於一心欲求修習奢摩他,並且依於奢摩他進而修習毗婆舍那的止觀學處的行者來說,深廣細緻地修學宗喀巴大師的巨著《菩提道次第廣論》<奢摩他>章的相關教授,極具需要。
由於在<奢摩他>章中廣收了各家之說--特以清淨印度論典為依--而加以集攝要點、詳盡論述,完全是依教依理安立奢摩他的定義、分類、未修之理、正修之理、已修之理與趣道之理等要義,像這樣完整無誤地善為詮釋了如何修學偉大菩薩行中的靜慮度的學處之理,可謂文義深廣,教說完備,契合教理,次第井然,對於欲求深入修學奢摩他者,是具有深遠意義,值得一讀的。
妙音集17《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是一本菩提道次第觀修法門的精華綱要與修習之理的編述。如所周知,菩提道次第集攝了顯密二道的扼要,是諸佛共所趣行的成佛大道,也是二大車軌與阿底峽尊者及宗喀巴大師的心髓教授。
邇來漢傳佛教徒透過研討諸如《菩提道次第廣論》等論典,對於道次第的學習與修習與日俱增,這是值得肯定隨喜的;儘管如此,如何能令學習者不僅銷文,也能解義;不僅解義,也能串習;不僅串習,也能相應與修證,也能在生活中加以運用,改變三門諸行,確是極為重要的課題。
本書的道次法類的編述,雖然稱不上精湛深廣,卻是為了正見道次第的深義,提升道次第的修學層次,並且引發如理觀修,生起功德,故乃援引教理,集攝觀修要義,依於科判次第而作闡述。因此,如果能夠依此常作觀修,善為修習,則必能補救只是銷文等不足,進而易於獲得正解,心法結合。
妙音集20《密續要義淺說》
佛的一代時教可分顯經密續,顯經密續的佛教寶藏所詮教義乍看似有相違,實則是依不同眾生根性而施設,皆為依次引導眾生調伏心續、究竟成就的法要。
若是一位大乘種性行者,也必然是以顯經密續所詮述的三士道教授作為主修品的,即先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及實修發心之理為前行而正發菩提心,後以菩提心為根本,為了速疾圓滿菩提心的學處,即須在具足顯乘共道淨治心續的基礎上,趣修密乘。因此,對於總體佛教及聖教心要的密續建立與修行之理, 就並不能僅止於淨信,必知其整體輪廓、架構而引生定解,從而致力於精勤修習顯密雙運圓融道次第的成佛之道,是極具需要的。
本書《密續要義淺說》,是簡易地淺釋密續相關要義的一本編著,主說總的密續要義與地道建立,更是特為闡述無上瑜伽密續的修習之理。
本書共有二十講,所淺釋的,先是顯密差別、入密的修學程式,繼而是四續部的異同、下三續部的成佛之道,最後則是側重於無上瑜伽密續的不共特色,包括修習生起次第之理、圓滿次第的相關要義、及以六次第為體性的圓滿次第的修習之理。
妙音集22《入中論善顯密意疏淺釋》(第一冊)
一切佛說,歸納而言無非是集攝在深廣二道之中;若是趣入相應大乘,能令累積菩提資糧,能令斷除心垢障礙乃至究竟引導成佛,則能長久持續修習大乘深廣二道,是一極大關要,其重要性不可言喻。不僅如此,其中的重點,更是在於必須修習大乘深道所攝持的大乘廣道、以及必須修習大乘廣道所攝持的大乘深道,二者缺一都不能成就。情況確實如此,二者不僅不能各別修習,而必須雙運並行。這就是說,無論在菩薩等持位或在菩薩後得位,唯有大乘深廣二道互相攝持、互為助伴、互不分離、相互融合而修,才是正確圓滿的成佛之道。
宗喀巴大師所著《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便是依於中觀應成派的自宗宗規,廣為闡述如何雙運修習大乘深廣二道之理的一本巨著,它也被共稱為宗大師如實抉擇中觀見地的五本論著中的後期著作之一;其命題即如《入中論》一般,主要是闡述了菩薩之因的此示三法,略說異生地的修習之理,並結合十度而有菩薩聖者十地建立,以及依此終成佛果之理,其中更是廣說了特勝修學智慧度的第六地的修習二無我之理。綜觀全疏,貫攝經教,顯揚論義,鞭辟入理,確是依教依理如實抉擇安立了《入中論》的究竟修習意趣,尤其結合著大乘十地五道的深廣地道建立,更能充分顯示出教授內容的齊備、完整、深廣與翔實。而在第六地闡說中觀應成派的二無我的中觀正見時,更是特為明示了以諸教理破他立自、斷除諍難的旨趣,廣釋了如何修習究竟中觀要義的聖言密意,匯合各種中觀法源於一流,頗為簡要亦最詳明。准此當知,此諸教授內容對於確切正解或實修中觀之義,不僅是真正契入的最佳指南,也是無倒觀察獲得相應的重要門徑,它更是意義極為深遠、助益頗大的。
本書《入中論善顯密意疏淺釋》< 第一冊>,計三十講,約六百餘頁,是嘗試著從銷文、解義以及補述的方式加以論述闡說其中深廣要義的一本淺釋;所淺釋的,如其次第,是略說教法傳承、造論供讚與誓願、如何由深廣二門入《中觀論》之理、先讚大悲心的意趣、顯明聲聞獨覺諸佛菩薩以及此示三法的出生次第、如何生起大悲心之理、大乘種性行者的修道次第、應成派的修道之理、何謂菩薩正行、別釋異生地修習之理、十地共同建立及其差別、略說初地體性、初地所得的種種差別功德等等,藉由本書的淺釋,或許也能起一點正確認識與實際修習大乘深廣二道的作用--特別是也有些許裨益於如實通達中觀正見的作用。
妙音集23《入中論善顯密意疏淺釋》(第二冊)
本書《入中論善顯密意疏淺釋》<第二冊>,計三十講,約七百餘頁,是嘗試著從銷文、解義以及補述的方式加以論述闡說其中深廣要義的一本淺釋;所淺釋的,如其次第,是略說初地的趣行上地等三種功德、初地以種性力勝過二乘阿羅漢之理、第七地以智力勝過二乘阿羅漢之理、二乘有證法無我之理以及二我執皆應安立為煩惱障、由修真實義而般涅槃、小乘經和大乘經的所詮差異、大小法乘圓滿不圓滿修空之義、《現觀莊嚴經論》的究竟意趣是應成派宗規、初地特勝修學佈施波羅蜜多、世間與出世間佈施波羅蜜多之義、第二地特勝修學持戒波羅蜜多、顯明持戒功德等等,藉由本書的淺釋,或許也能起一點正確認識與實際修習大乘深廣二道的作用──特別是也有些許裨益於如實通達中觀正見的作用。
妙音集24《入中論善顯密意疏淺釋》〈第三冊〉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淺釋》〈第三冊〉,計三十講,約六百餘頁,是嘗試著從銷文、解義以及補述的方式加以論述闡說其中深廣要義的一本淺釋;所淺釋的,如其次第,是讚歎持戒是得增上生與決定勝之因、總結第二地功德、顯明第三地特勝修學忍辱波羅蜜多、深思遮瞋修忍之理、明辨瞋壞善根之義與瞋壞善根之理、當知能壞善根其他因緣、總結第三地功德、顯明第四地特勝修學精進波羅蜜多、第四地善知粗細三十七菩提分、顯明第五地特勝修學靜慮波羅蜜多、第五地善巧通達粗細四諦之義、顯明第六地特勝修學智慧波羅蜜多、讚歎智慧波羅蜜多的引證佛果的功德、當依龍樹菩薩諸論抉擇緣起真實性的理由、略說勿於空性起諸邪執之理、明辨可為宣說真實義的法器、何謂隨行所聞空性引生的六種功德、勸令具法器者聽聞此甚深道之義、由觀諸法十平等性而入第六地、亟需結合自身實執而確認所遮品、闡明自續派的世俗有與勝義有及其相關要義、自續派的法喻合釋之理、自續派依於有方分成立勝義無與虛妄的關要、以及應成派的諸法唯分別假立之理等等,藉由本書的淺釋,或許也能起一點正確認識與實際修習大乘深廣二道的作用--特別是也有些許裨益於如實通達中觀正見的作用,值得一讀。
京ICP備11002668号 京公安網備110114002042号 技術支持:泛雲科技